• 名人故事

    钱谦益(1582~1664)

    钱谦益(1582~1664)又叫钱受之、钱牧斋,晚年自称东涧老人,学者称之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

    他的祖父是进士,父亲是秀才。受到良好教育的他从小聪慧过人,他不仅涉猎古文、佛教经文,而且好多能背诵出来,甚至连第几页第几行都能说出来。钱谦益十七岁考中秀才,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九岁中进士,殿试屈居第三得探花。

    钱谦益博览群书,广结交友。在官场上又曾三起三落,但他早已看淡功名利禄。他会友作诗写史,一心钻硏诗词文史,他还是收藏家,构筑“绛云楼”,收藏宋元孤本书之多,有可与皇家内府藏书相比的说法。

    官场中数度沉浮的钱谦益五十七岁时,首次与才貌双绝的柳如是相遇,那知这一相见引出了白发红颜的千古佳话。那么,柳如是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

    柳如是(1618~1664)

    柳如是(1618~1664)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因读宋朝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故自号如是。她出生在浙江嘉兴书香门第人家。幼年四五岁时,父母双亡,被人贩子从嘉兴拐卖到吴江盛泽归家院。 妓院鸨母为浙江名妓徐佛。徐佛喜其丽质乖巧,教她读书填词,练字习画,操琴唱曲,下棋跳舞。简直是多方面的艺术培训。

    十四岁,被“吴江故相”周道登从妓院买出来。当时买柳如是为服侍周府老夫人的婢人,因柳善解人意,深得周老夫人欢心。 好似唐伯虎点秋香里的秋香,深得老夫人欢心。

    那知被周道登看中,从母亲处强索为侍妾。在周道登一群姬妾中柳年最稚,聪慧无比,周常抱置膝上,教以文词。 也由此而遭到群妾更加的妒忌。不及一年,被逐出周府,再次被卖入妓院。

    重返风月场的柳如是,干脆打出“相府下堂妾”的身份,以抬高自己在风月场中的身价。

    这时柳如是已年嘉十五六岁。在古代这样的年龄是女子最出俏的时候。历史记载上说柳身材并不高,但是颜色甚艳, 面上常飞朝霞。收藏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的“柳如是全身画像”中可以想象出当年的柳如是:娇小玲珑, 婀娜多姿,人面桃花相映红。

    柳如是有天生绝世的容貌,又是才情过人。她对富贵豪门的纨绔子弟,假充斯文的人不惜一顾。 此时的柳如是已二十出头。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个时代女子二十岁还未嫁人, 可以算“剩女”了。就在这样处境下,钱谦益进入了她的视野。东南文宗, 诗坛魁首,财力雄厚,这是柳如是多么想结交的人物啊!于是就发生了“河东君初访半野堂”的千古美谈。
    【西湖初见】

    明崇祯十一年初冬,钱谦益被贬,途径杭州,荡舟闲游以派遣愁怀,客居草衣道人家中,柳如是亦是道人常客,有缘共游西湖。

    【女扮男装】

    明崇祯十三年冬天,柳如是男扮女装做客半野堂,吟诗暗示自己身份,钱谦益忆起眼前是何人,十分欣喜。

    【半野相伴】

    柳如是客居半野堂,与钱谦益一起踏雪赏梅、寒江垂钓,两情相悦,互赠诗一首。决定打破世俗的约束,共度余生。

    【芙蓉迎娶】

    一老一少,一儒士一风尘才女在世人的反对与质疑中,办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婚礼。在华丽的芙蓉舫上,宴请高朋,喜结连理。

    【游历山川】

    婚后,他们携手游历名山秀水,踏遍杭州、苏州、扬州、南京、黄山,于西湖畔修建绛云楼,安居其中,共度春花秋月。

    【朝代更迭】

    崇祯自缢,朝代更迭,前朝遗臣的钱谦益,面临重大抉择,在柳如是的劝说下,毅然选择告辞朝堂。

    【归隐田园】

    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喜得千金,然而牢狱之宅接踵而至,柳如是代夫赴死,劫难过后,更显情坚,厮守终老。

    【红豆知心】
    钱谦益八十大寿,红豆山庄里那棵神奇的百年红豆树,这年突然放青,树叶浓绿苍翠,接着又开出淡红色花,到秋天满树竟仅结了一颗红豆,被目光如炬的柳如是发现了,命小童小心地取了下来,当作寿礼相赠。当柳如是把像征爱情的晶莹红亮的这颗红豆献给钱谦益时,钱喜不自禁,当即赋诗十首。其中一首诗:

    院落秋风正飒然,一枝红豆报鲜妍。 夏梨弱枣寻常果,此物真堪荐寿筵。

    这年,钱柳合作的《杜工部诗笺注》脱稿。这年他俩的女儿钱孙蕊完婚,招无锡翰林赵月潭之三子赵管为赘婿。年底,钱自芙蓉庄徙居城中绛云楼未被烧毁的老屋中。柳如是与女儿、女婿仍留住红豆山庄。

  • 历史文化民俗

    白茆山歌源远流长,白茆山歌蜚声中外。作为二进中南海、三出国门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茆山歌唱响的是常熟这一方土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追寻白茆山歌的宗源,相传, 大约在4500年前,一支良渚文化部族定居到白茆的坞丘山下,白茆山歌就在这个时候开始 萌芽,后经历代传唱,逐步演变成了如今形式多样、古俗风雅的乡土风格。赏析白茆山歌的 曲调、内容和形式,大致可分为引歌、盘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等11种,它多以叙事、 抒情为主,反映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情景。
    【文明见证】

    文学价值——吴歌历史悠久,为古体诗歌开一代诗风。

    历史价值——吴歌歌曲内容丰富,是研究吴文化历史、民风民俗和吴方言土语最有价值的活资料。

    艺术价值——艺术家创作歌词和音乐艺术也可从其中吸收营养,得到借鉴。

    娱乐价值——数千年来,唱山歌是农村文化生活中一种最好、最普遍的娱乐活动。

    【从良渚文化中走来】
    距今4500多年的良诸文化时代的常熟先民,定居劳作在白茆塘畔坞坵山下。因此,白茆山歌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并发展,并以自成系统的常熟方言,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山歌风格,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在白茆塘流域广为流传。
    【山歌百科】
    山歌按它的曲调形式、内容我们将它分为:引歌、盘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等11种。

    冯梦龙,长洲(今苏州)人,生于明万历二年, 出身名门世家,清兵南下时,他积极参于反清大业,清顺治三年春忧愤而死。冯梦龙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 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

    钱谦益,明末清初文坛泰斗。晚年和柳如是隐居在白茆塘畔的红豆山庄, 诗歌唱和,给白茆山歌更是增添了一分古俗风雅的色彩。同时钱谦益还记录下了六百年前的一首元代的白茆山歌:“好条白茆塘,只是开不全,若与开的全好与西帅歇战船”。

    陈泳超,江苏常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俗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等。著作有《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

    贾芝,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2002年9月,90岁高龄时到江苏常熟白茆乡考察白茆山歌。2016年1月14日逝世,享年103岁。

    【百腔争艳】
    (山歌剧场)剧场展板上记载着白茆山歌从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中孕育发展,通过一代一代传承人的努力, 到现在十五次上北京城、两进中南海、三出国门的高光时刻。 该剧场同时具备喝茶、演绎、会议、视听等综合服务功能。

    二进中南海

    1984年、1986年,白茆山歌手闵玉娟,先后两次进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唱。

    三出国门

    2005年6月,到马来西亚国际艺术节演出。

    2009年8月,应邀赴日本参加东亚农耕歌谣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

    2018年6月,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介绍并演唱白茆山歌。